学术研究 2021年天博学术天博APP研究亮点工作回顾
发布时间:2022-08-29 21:11:58

  学术研究部承担着天水市博物馆科研课题、项目申报,书籍出版、学术研究成果统计、学术研讨会和学术讲座的举办,学术委员会的召开,馆刊《天水文博》的编印,学术交流等业务工作和伏羲学院日常工作。

  2021年1月21日下午,中国博物馆协会召开第七届第二次理事会、第一次常务理事会,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中国博协理事长刘曙光、副理事长罗静、安来顺、吴为山、任万平、李洪军、丁鹏勃、庞晓东、刘超英、白杰、张元成、杨志刚、陈瑞近、傅柒生、马萧林、段晓明、朱树喜、侯宁彬、吕建中、杜鹏飞出席会议。秘书长李金光,74位常委理事,192位理事,以及副秘书长金瑞国和艾静芳参加会议。会议由李金光秘书长主持。天水市博物馆作为理事单位派员参加了线

  甘肃省天水市博物馆的建筑年代距今30年至10年不等,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合二为一。在伏羲庙区及建设控制地带建有文物库房、保护修复中心、展厅等,全部为仿古园林式单层院落建筑天博APP。现有藏品3万余件,主要藏品类别有石器、陶瓷器、金属器、古籍书画、杂项、民俗文物、现代书画等。其建筑结构与形式的优点——与伏羲庙的古建形制从视觉效果上为古今一体化;但其仿古建筑也存在空间高、密封差,文物保存环境比较难控制,且库房与展厅距离较远等缺点

  2021年9月23日下午,天水市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在畅和轩召开了2021年度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由天水市博物馆馆长刘玉璞主持,原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宁民研究员,外聘委员余粮才教授、苏海洋副教授、晏波副教授参加了此次会议。

  明清时期天博APP,匾额的价值更多的体现在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上,作为文化教育的承载者,其在封建伦理观念的传播,传统文化的标识宣扬,民众的社会教化,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规范人们行为等方面具有的不可或缺的文化价值。天水胡氏民居(南北宅子)建筑上悬挂的匾额,题写内容除了少数表示官职身份外,多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内涵。

  由天水市博物馆、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联合举办的《水下考古与南海一号》《文化遗产:我们的历史、现在与未来》两场学术讲座,将于5月9日下午在市博物馆伏羲学院明道堂举行。届时,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孙键将为大家讲述有关中国发现的第一艘沉船——“南海Ⅰ号”的故事;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杜晓帆将带大家从文化遗产里了解我们的历史、现在与未来。

  5月9日下午,天博APP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天水市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帆过浪有痕——南海一号与水下考古》《文化遗产:我们的历史、现在与未来》两场学术讲座,在市博物馆伏羲学院明道堂举行。讲座分别由天水市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刘玉璞,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所长李天铭主持。天水市博物馆职工、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职工、麦积镇旅游开发相关工作人员、县区博物馆工作人员、天水师范学院学生共120余人聆听讲座。

  5月14日下午,天水市博物馆“恢复与重塑”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走进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天水市博物馆(天水市伏羲文化博物馆)馆长刘玉璞,在该院做题为《天水才女——上官婉儿》的讲座,甘肃林职学院党委书记高云峰、副院长罗广元,图书馆馆长刘健,市博物馆副馆长崔文刚出席活动,图书馆副馆长胡晴霞主持讲座天博资讯,200多名师生聆听讲座天博APP。

  文物是历史的物证,是人类文明的印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是时代赋予博物馆的重要使命。天水市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丰富、藏品体系完善,3万余件藏品承载了天水历史文化的缩影。

  甘肃地处中国西北,文化积淀深厚,是国内最早开展田野考古工作的地区之一。自20世纪中叶至今,甘肃考古已经走过了百年,发表的调查日记、简报、考古报告等资料十分丰富,为研究甘肃史前及历史时期的文化面貌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但这些资料散见各处,未有汇集成册,一些发表时间比较久远的资料甚至很难找到。为此,2016年始,天水市博物馆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将甘肃地区百年来浩繁的考古资料搜集整理、汇编成册,定名为《甘肃省考古学文献资料汇编》,以方便相关研究者、爱好者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