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体育appk1体育app春风和煦,茶香四溢。作为全国重点名茶产区,黄山茶叶种类丰富,种植历史悠久,传统制茶技艺成熟发达,拥有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三大顶流名茶。茶产业已成为我市的农业主导产业、富民产业。连日来,记者深入全市茶乡、茶园、茶企、茶市、茶馆等地调研走访,着力呈现黄山茶业的新变化、新面貌及“三茶”统筹发展孕育出的新质生产力。即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黄山茶上新记”,敬请关注。
在黄山一品有机茶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工人们正在进行着加工、拼配、包装等工序的生产,整个车间都热火朝天地运转着。
据黄山一品有机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章荣剑介绍,以前车间只有4条自动化连续化包装生产线,去年为了增加产能、满足订单需求,又新增了2条生产线%以上,平均每天可生产包装出口茶叶近40吨。
近年来,黄山茶企积极响应国家科技创新的号召,将新技术k1体育、新机械引入茶叶生产领域,以科技之力推动产业升级,为黄山茶叶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徽茶誉满天下,离不开一代代茶人的接续奋斗,更离不开一个个传承人踩着前人肩膀的着力创新。
现年67岁的谢四十,6岁起跟着父母采茶,14岁学制茶,与茶为伴已有60年。“制作一杯正宗好喝的黄山毛峰,是非常考究的。”谢四十介绍,黄山毛峰的传统制作技艺,分为三道炒茶、三道揉茶、三道烘茶,炒茶要先后用高、中、低温,炒去鲜叶中的水分和青草气味,炒出茶叶香气。
“在我看来,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技艺创新。所以我一直在研究如何传承技艺的同时创新生产方式,不断探索既能标准化加工,又能达到纯手工技艺的品质。”于是,在2006年,老谢家茶建起了标准化厂房,实现自动化、清洁化、环保化生产;2012年,又引进智能化机器,实现黄山毛峰的标准化、产业化生产。
如今,谢四十的儿子谢锋,也继承父亲的衣钵,并尝试创新销售渠道,开始在网上“带货”,“我们必须在各领域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可。”谢锋说。
像谢四十一样不仅坚守着传统的制茶工艺,还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传承人,在黄山还有很多,他们以科技为引领、以创新为动力,走出了一条绿意盎然的发展之路,让黄山茶的香韵飘得更远茶艺、更广。
面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茶产业如何焕新出发?当一片叶子装上智慧的“大脑”k1体育平台,又将触发怎样的“化学反应”?
“滴!”一声清脆的提示音响起,二维码扫描成功,手机屏幕上立刻显示出黄山毛峰的详尽信息,从产地到生产加工过程,再到质量检测报告,一应俱全。
这一切的便捷与透明,都归功于安徽省首个茶叶数字化管理平台——黄山市茶产业大脑的投入使用。
黄山市茶产业大脑已实现数字茶园精细化管理、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立、茶业资源要素整合、行政效能革新升级等重大突破,不仅成为推动黄山市茶产业链创新升级的技术引擎,也意味着黄山茶产业正式迈入数字化、智能化的新时代。
他们将传统种茶方式与现代科技结合,为黄山茶披上智慧化“新装”,也让一片“绿叶子”变成了富农“金叶子”。
“做一杯让国人放心的茶就是我们祁红茶人的追求!”祥源茶业祁红公司总经理祝方明信心满满地说。
不同于其他茶企,祥源茶业祁红公司近几年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取得众多突破,先后通过与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安徽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合作,开发出了5条初制加工和2条精制加工的连续化、清洁化、智能化生产线,并建成农业物联网及水肥一体化云平台,不仅提升了茶叶的品质和产量,更使公司真正实现了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跨越式转变。
以数字化赋能黄山茶,在保留传统茶特色的基础上,让茶叶监管更有效率,茶园生态更平衡茶艺,利用智能监控温度、湿度、发酵程度更稳定……
昔日不起眼的叶子插上“科技”的翅膀,香飘四海,走向世界,焕发出新的活力。
科技的力量,在黄山茶产业链条中不仅体现在茶叶的种植层面,更贯穿于茶叶生产的每个环节。
在黄山市高新区的小罐茶“超级工厂”,科技化智能化的触角,已延伸至茶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繁忙的生产线上几乎看不到工人,从AI机器人到AGV小车,从智能挑茶精制车间到全自动灌装生产线,每一步都由这些设备精准完成,200台自动化设备和40台拥有“大脑”和“眼睛”的机器人夜以继日驻守在工位上,智能化的生产实力超乎想象。不仅如此,这家企业还研发出智能泡茶机,根据不同茶类精准设置茶水比、冲泡温度、出汤时长等,让“茶小白”也能体会茶艺中的文化。
“用高端化、智能化设备逐渐替代人工是必然趋势。”黄山小罐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伟民表示,小罐茶作为一家致力于推动茶产业现代化、高端化的企业,一直在探索如何运用科技手段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同时保证茶叶的品质和口感,让茶叶这片贯穿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东方神奇树叶”在继承创新中焕发新活力。
从传承到创新,从智慧化“新装”到现代化生产,在黄山,980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关于茶的传奇仍在书写。